《北林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协同创新中心建在苗圃大棚、田间地头

———“鄢陵模式”科技创新纪实
   期次:第596期      查看:70   

  ●四月的中原大地,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柳色繁烟、蜂蝶纷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总面积达10万余亩,遍植花木堪称植物世界、花树海洋的河南许昌鄢陵县名优花木园区,有一片面积仅仅200亩的独特核心区域被围墙围起来,墙上标注着醒目的大字“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中心试验田”,一群青年人活跃的身影在无限春光中只争朝夕地忙碌着。
  来自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枫香选育团队的张炎和王泽伟两位研究生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蘸着花粉,轻轻地沾到枫香的雌花上,生怕浪费了这些来自河南深山里的宝贵花粉。他俩如同精湛的婚礼策划师,帮助枫香完成一场场华丽的“中美结合”。从日出到日落,来自800公里外京城的这两位科研人员已经数不清重复了多少遍这样的过程了,也数不清在鄢陵过了多少天。
  在他俩的身后,是10亩枫香资源库,这是他俩领着众多工人刚刚嫁接完成的。张炎说,这些资源都是他俩从河南深山的天然林中采集而来,在深山里呆了好多天,爬了好几个山头,最终采了近2000根穗条。张炎这个羞涩的北京男孩,每当聊起枫香,脸上总是露出憨厚的笑容。他的师弟王泽伟指了指旁边那块不起眼的地说,那才是我们的心血呢,那是一片有2000多株小苗的枫香实验地,这些小苗都是他们之前在鄢陵进行杂交育种的成果,是“中美结合”的混血儿,是创制新种质的基础材料。
  据枫香团队负责人张金凤教授介绍,北美枫香是美国最为重要的商业化阔叶树种之一,而中国枫香天然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因其秋叶鲜红,树体优美,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墨客所歌颂。张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曾被美国道路两旁的北美枫香的景象深深吸引,决定回国后开展中国枫香和北美枫香杂交方面的研究,既突显乡土树种的优势又兼备北美树种优良性状,实现1+1>2的效果,最好还能结合她们团队所掌握的国际前沿的体胚繁育技术,更好地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广路径。
  杂种枫香的体胚繁育技术这项兼具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的项目让她顺利拿到了国家林业局948课题,但实验地的选址却让她苦恼了好久。枫香是一个广泛分布于南方的树种,北方较少,所以作为杂交母株的北美枫香,只在南方地区有些引种,而她想培育出能够分布更广泛的杂种枫香。学校鄢陵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的消息让她眼前一亮,这是一个具有国际科研条件规格的基地,又位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和天然植物驯化区,还可以与当地花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转化。
  于是,张教授的杂种枫香体胚繁育技术团队第一时间入驻鄢陵协同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引种北美枫香2000余株、中国枫香3000余株,以河南深山的枫香为父本,先后以11株北美枫香为母本进行杂交育种试验,所得到的种子已经用于枫香体胚发生研究中。
  在鄢陵协同创新中心的大田和温室中,一项北林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林木育种生产管理“云”平台正呵护着每一株绿色小生命的健康成长。来自工学院的郑一力副教授正在仔细向当地技术人员讲解平台功能。通过实时监测苗圃土壤参数、气象参数、微环境参数等,再针对林木育种基地苗木的具体需水特点,建立滴剑、滴灌、雾化微喷及小孔出流相结合的复合灌溉系统并实现智能全自动、半自动及手动多种灌溉控制。“以后,你们用手机和无人机等设备就可以对苗圃内苗木种类、数量、高度、胸径和冠幅等关键参数进行自动测量和数据库收录了”。
  郑一力对自己研发的这套系统非常自信。他告诉大家,利用手机二维码和云服务器就可以查询林木种质的生长环境数据、生长态势数据、栽培嫁接、基因数据、出入库等详细追溯信息,由此构建林木种质资源溯源库。
  据负责这一项目的工学院赵燕东教授介绍,这是专门针对鄢陵基地和鄢陵产业市场构建的智慧林木育种生产管理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花木生产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花木生产管理全程智能化、感知化和互联化,推动鄢陵花木产业生产管理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标准化、可溯源的林木种质资源基地。同时,她也表示,鄢陵良好的气候环境和植物多样性为学校构建和完善“云”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针对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多种类型的植物的生长开展监测研究,获取植物生长状况及生理信息,实现植物生长过程的智能化管理。“这是真真正正的教学相长、产学互促”,赵教授感慨地说道。
  “云”平台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林剑辉副教授此时正在800公里外的学校办公室,他将电脑鼠标轻轻一点,“云”平台的主要数据就显示在屏幕上了———由于采用智能传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地的微环境多要素定点和巡检监测、花木溯源、植物生理需水精准灌溉、苗圃智能盘点等一一在列。
  截止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林木育种生产管理“云”平台已在鄢陵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完成。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三千年前的诗经中记载着这样的句子。60多年筚路蓝缕发展生涯的北京林业大学,这个声音也不曾消失。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身处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的角色,北林人明白行动是对号角最好的响应。
  面对科研与生产一线联系不紧密、科技创新存在“孤岛”现象、成果转移产业转化存在障碍等藩篱,历来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优良传统的北林人不忘初心,勇敢直面难点、痛点。学校开展了以“鄢陵模式”为代表的“政产学研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一线企业为主体,应用研发为支撑的协同创新科研体系,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投身于价值创造的产业链一线之中,开展“校、地、企”共建、共创、共赢。
  鄢陵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以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花木品种引进创新为重点,兼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应用,建在田间地头具备国际标准的创新研究中心。
  在田间,北林人靠前站位使科技研发的目标更聚焦,研发周期更短,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更高。在地头,北林人主动作为,积极聚合创新要素,推动高水平科技平台和科研团队在产业集聚区落地生根,真正靠近和融合产业,切实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那么锐意进取、踏实而为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在北林的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下,鄢陵当地的花木产业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由传统的技术“跟跑者”向研发“第一集团”靠拢,由规模决定的“主流队伍”向质量决胜的“领跑者”冲刺。北林的绿色引擎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最强劲动力。
  春风又绿中原,风正好扬帆。北林科技研发,已擂响创新之鼓,在路上!(欧阳汀)

北京林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362次访问,全刊已有25692694次访问